北京市大興區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,將教育數字化作為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、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,構建“新三個課堂”(智慧課堂、名師課堂、活力思維課堂)體系,推動人工智能與教師隊伍建設融合創新,走出具有區域特色的賦能路徑。
加強系統謀劃,推動規劃實施。印發《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總體規劃》,明確8大工程16項任務,涵蓋智慧教育環境升級、教育數字基座建設、教育應用生態建設、人工智能賦能教學能力提升等關鍵領域,為全域教育數字化轉型劃定“路線圖”和“時間表”。創新提出“新三個課堂”系統架構,精準對接教育數字化轉型目標與試點工作任務,將人工智能與教師隊伍建設的融合點拆解為具體課堂場景,形成“目標—任務—場景”的閉環落地體系,構建起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新模式。構建“區校協同”推進機制,區級聚焦“搭平臺、建機制、筑基座”,負責共性平臺建設與制度設計;學校立足“用平臺、創場景、育生態”,在區級公共平臺基礎上引入個性化服務,聚焦課堂應用實踐,實現“上下聯動、各有側重”的融合創新。
創新組織形式,筑牢數字基座。上線大興區教育云平臺,實現全區230個教育單位、1.5萬余名教師全覆蓋,提供區級公共應用30余個、校級及第三方應用100余個,日均訪問超2萬人次。完成與市、國家級平臺互信認證,推動“三中心(數據管理中心、數據交換中心、統一身份認證中心)、兩平臺(教育云平臺、大數據平臺)”升級工程,進一步優化服務體系,強化“全域聯結”能力。打造智慧課堂工具箱,建立優質教育應用引進機制,聯動企業與學校建成“大興區智慧課堂教師助手工具箱2.0”,涵蓋8大分類、49個教育應用,為優質應用進入課堂鋪路搭橋,讓教師“想用就有、拿來就用”。成立數字教育研究部與人工智能教育應用研究工作室,橫向聯合中小教研、師訓、科研、德育等業務部門,縱向貫通區校兩級,吸納學校智慧課堂項目負責人組建“指導專家團隊+項目研究團隊”,形成橫向到邊、縱向到底的組織體系。以“智慧課堂教學實踐研究項目”為驅動,構建“應用引進—項目申報—實踐研究—成果展示—模式推廣”的全流程工作鏈,精準推廣教師智能助手應用,推動教師數字素養提升、教學方式創新與培養模式變革。
聚焦數字應用,賦能教師發展。打造智慧課堂,創新教學方式,以“智慧課堂教師助手工具箱”和“思維課堂框架”為支撐,開展兩屆智慧課堂教學實踐研究項目,覆蓋56所中小學、394個立項項目,超3000名教師參與;依托種子教師招募、培養機制,已培育169名骨干,計劃三年內實現全區智慧課堂全覆蓋,推動教師從“傳統教學”向“智能融合教學”轉型。打造名師課堂,創新培養模式,圍繞“智慧教研、智慧培訓、資源共享”,構建教師專業發展應用生態,通過線上線下混合教研打破時空限制,依托數據驅動實現精準教研,借助資源共建共享豐富教學素材,結合課程建設開展靶向培訓;創新推出“精教研微講堂”直播等形式,推動教師研訓從“統一化”向“個性化”“精準化”升級。打造活力思維課堂,創新教育評價,聯合高校研發“活力思維課堂觀察和診斷系統”,聚焦學生高階思維發展,構建“錄制常態課—課堂教學分析—研討改進”的循證教研流程,建立課堂教學常模大數據,生成教師、學校、區域三級畫像,推動教研從“經驗驅動”向“數據驅動”轉變,讓教師發展有方向、改進有依據。
推動資源整合,構建數字生態。推動項目整合,將智慧課堂實踐與智慧校園達標認定聯動,56所實驗校已通過認定,同時融入小初高數學“問題鏈”與AI賦能路徑研究,深化人工智能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。推動應用整合,開展共建數智強師試點行動研究,構建語文、數學等多學科智慧課堂應用生態,實現課前、課中、課后、教師備課、課堂教學、作業設計、學情數據采集、校本資源建設等應用場景全覆蓋,提升教師數字素養與教學創新能力,強化教師數字素養與教學創新能力的融合培養。推動賽事活動整合,打造“大興區人工智能教育創新實踐活動”統一賽事平臺,通過賽事活動遴選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和課程資源,實現區域教育資源沉淀積累,構建“開發—遴選—應用—推廣”資源建設機制和全鏈條資源生態。推動人員整合,建立區校兩級“首席數據官”制度,區級由教委副主任牽頭、進修學校副校長任數據專員,校級設數字教育專班,統籌數據治理與轉型,形成“全員參與、各司其職”的數字服務生態。
版權所有: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:教育部.政務
京ICP備10028400號-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:bm050000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