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津中醫藥大學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、中醫藥工作的重要論述和視察天津重要講話精神,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,筑牢人才培養根基、打造人才培養合力、拓展人才培養平臺,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,持續探索中醫藥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范式。
堅持立德樹人,筑牢人才培養根基。打造“天中+中醫藥”特色思政育人品牌,實施“培根鑄魂”“勤學勵智”“健體潤心”“涵雅尚美”“砥礪篤行”“權益服務”六大工程,構建“五育+五術”德智體美勞人才培養全鏈條,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中醫藥文化傳承,打造先進事跡展室,用榜樣的力量凝心鑄魂。實施“勇搏勵志班”素質育人工程,打造“中醫藥+”實踐大課堂,豐富“專業+”“醫藥+”“文化+”等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,開展讀書交流、愛心奉獻、志愿服務、社會實踐等能力培訓。3萬余名學子經過培養歷練,在科技創新、學術前沿、志愿服務等領域作出貢獻。推動建設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機制,通過聚焦教師“政治歷練”“師德淬煉”“課程訓練”“實踐鍛煉”,探索以“課程思政筑夢班”為特色的課程思政師資培養新模式,全方位培育課程思政師資骨干隊伍,打造課程思政案例庫382個,中醫藥特色課程思政案例172個,實現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、價值塑造與能力培養的有機統一,形成全員、全課程育人格局。
堅持產學研協同,打造人才培養合力。堅持學科交叉融合,拓展中藥學、針灸推拿學、中醫康復學等學科布局,建設中醫藥大數據中心,創新書院制、導師制、學分制育人方式,切實提升人才培養能力。堅持科教融合,依托現代中藥創制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平臺,持續探索培養獨立從事中醫臨床、科研的拔尖創新人才;創設科學家育苗先鋒營,持續開發以培養創新能力、實踐能力為目標,反映學術前沿的核心課程與實踐項目;將高水平科研成果融入課程、教材,以高水平科學研究提高學生科創能力,打造解決“卡脖子”問題的中醫藥科技創新“國家隊”。推動數智教育融合,構建“中醫藥+人工智能”人才培訓方案,建設虛擬教研室與智慧實習基地,研發“天河·靈樞”大模型、三維針灸數字人等,強化數字賦能教育教學。堅持產教融合,建設國家醫學攻關產教融合創新平臺項目,打造“環團泊湖中醫藥產業帶”,推動中藥新藥研發、醫療器械創新,建立企業“出題”、學?!按痤}”的育人機制,構建校企聯合貫通培養高素質專業型應用人才的格局。完善“國家級—市級—校級”聯動現代產業學院群,成立校企聯合研究平臺,校企協作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,構建“項目制”課程、探索“序貫式”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新模式。
堅持學思踐悟,拓展人才培養平臺。以“中醫典”厚植文化自信,以《醫藏》點校編纂項目為平臺,創新新時代古籍人才全過程培養模式,引導學生對中醫古籍文獻進行系統整理、點校、出版,為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注入新動能。組織學生“晨讀經典、夜練技能”,注重對中醫經典古籍的教學,通過讀經典、做臨床,構筑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機制。堅持以“大先生”點亮中醫藥傳承之路,創新“傳統+現代”教育模式,堅持16年開設中醫傳承班,創辦“暑期學校三位一體踐行班”“學敏班”,引導學生跟名師、育悟性、勇創新、強能力,幫助學生在跟師學習中感悟“理法方藥”的內在邏輯,在真實診療場景中磨礪適宜技術、在反復印證中創新中醫診療思維。學生在全國中醫大學生專業技能類大賽中成績優異,蟬聯三屆全國中醫藥院校針灸推拿臨床技能大賽一等獎。堅持以“中醫藥出?!贝龠M全球視野,主編《世界中醫學專業核心課程》等核心課程教材,舉辦第六屆、第七屆世界中醫藥教育大會,與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70多所高等教育院校、科研院所、醫療機構建立友好合作關系,與英國諾丁漢大學合作培養臨床藥學專業本科生,助力學生開闊國際視野,提升綜合素質。
版權所有: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:教育部.政務
京ICP備10028400號-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:bm050000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