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南省長沙市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,為落實《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(2024—2035年)》關于“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,筑牢教育強國根基”的部署要求,以“人工智能+教師隊伍建設”為突破點,持續探索教師發展新引擎,以及人工智能與教師業務場景融合應用新路徑。
突出體系建設,構建生態協同發展格局。建立“一體兩翼四驅”工作機制,圍繞“品質教育”目標,推進“一體化”試點工作,堅持實踐推進和試點研究“兩翼”并舉,通過試點應用和課題研究,深化試點工作;打造應用驅動、制度驅動、視導驅動、激勵驅動“四驅”模式,激發試點單位和教師應用的內驅力。打造“一核三維七徑”工作路徑,以“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點行動”為核心,立足“教師管理”“教師成長”和“教育均衡發展”三個層面,依托長沙智慧教育云應用中心,系統梳理數智技術的應用場景和支持體系,整合各類數字資源,打造“教師智教”“教師智培”“教師智研”“教師智管”“教師智評”“學生智學”“協同智扶”七大實踐路徑,促進教師能力持續提升。探索U-G-C-S教師培養模式,聯合高校(University)、政府(Government)、教師發展共同體(Community)、試點校(School),以數智技術應用為抓手,統籌開展教學、教研和培訓活動,邀請國內知名專家指導,并與高校開展深度合作研究,聯合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共建“人工智能賦能教師教育研究所”,探索教師發展新路徑。
突出數智賦能,探索人機協同應用范式。突出“智教”。建設“未來學校”103所、智能教室和數智研訓室2500余間,推動交互式多媒體覆蓋率達99.72%,支持156所學校常態開展交互式、沉浸式教學;鼓勵學校教師廣泛運用VR/AR、生成式人工智能、智慧紙筆、課堂教學系統等智能教學助手,優化教學方式。突出“智研”。建設AI循證教室1000余間,伴隨式采集師生課堂教學行為數據,通過“人機協同”診斷改進課堂教學;開發課堂教學循證分析系統,解析教學視頻信息,生成區域教學數據看板,推進教研方式從經驗判斷向數據循證轉變。突出“智培”。建設教師培訓駕駛艙,匯集師訓智能助手、項目圖譜、課程圖譜、崗位能力圖譜,聯通教師發展業務系統,記錄并生成教師成長數據,為教師專業發展精準賦能;構建“教研訓一體化”實踐模型,通過理念引領、活動跟進、方法指導、共同體參與、智能技術支持,引導教師將具體經驗逐步轉化為實踐智慧。突出“智學”。以名師工作室(工作站)、“教師工作坊”為載體,組建教師發展共同體,共學、共研、共用生成式人工智能;以“AI導師訓練營”“AI研習小組”等學習共同體為載體,將人工智能應用到德育、學科育人、管理和教研等業務場景中,形成一批成熟的應用案例、優質課例,“人機共教”“雙師課堂”成為學校育人的新樣態。
突出戰略導向,強化教育改革專業支撐。錨定人工智能這一關鍵變量,為教師發展蓄積新動能,建立6個市級試點區、20所市級試點校、70余所區級試點校,開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點實踐;啟動兩批次“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”遴選工作,推進全學段教育和全社會通識教育;以“長沙市智能教育孵化工作坊”為載體,遴選1000余名種子教師開展學習和實踐,通過應用和示范,引領越來越多的教師加入到探索教、學、研、管、評、測全流程智能化、創新性教學的研究隊伍,形成全市各級單位及廣大師生深研人工智能的良好局面。搭建教師發展平臺,出臺相關政策文件和標準框架,為區域指導、學校推進、個人創新把準航向、樹好路標,通過先鋒引領、骨干示范、新銳筑基,促進教師從被動接受向主動創新轉變;將數字素養作為教師職稱評審、教育人才選樹以及名師工作室(站)建設的重要指標,引導教師常態應用Deepseek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,開展教學創新實踐;常態化開展階段性成果展示活動,鼓勵教師參與“湖南省集體備課大賽”“基礎教育精品課”等活動,提升教師專業能力。持續夯實教師數智能力,塑造區域教育發展新優勢,推動實施教師數字素養提升三年行動計劃,著力構建AI驅動的數字素養培育框架體系,搭建教育AI資源中樞,打造虛實融合的實訓、研訓空間,組建AI教研工作坊、跨校AI教研協作體等教師發展共同體,持續夯實教師數智能力,鑄牢教育強市根基。
版權所有: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:教育部.政務
京ICP備10028400號-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:bm05000001